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于古代那一场战争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解释:投鞭断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壮丽景象。据历史记载,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人数众多,士兵们纷纷投鞭于水,想要以此阻断河流,展现出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故本题答案为B。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在安徽寿县,古称寿州,寿阳。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同源而异归:向西北流者,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三国时,魏将张辽曾败孙权于淝水。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
淝水之战。 算是个以少胜多的战役。投鞭断流(苻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和谢玄)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大举南侵,谢安委谢玄为前锋都督,在寿阳(含寿县)城外以八万兵力,强渡淝水,击败号称百万的秦军,历史上称为“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
1、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解释:投鞭断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壮丽景象。据历史记载,在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人数众多,士兵们纷纷投鞭于水,想要以此阻断河流,展现出其强大的军事力量。
2、“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3、是淝水之战。投鞭断流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4、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都典出于此。C项对应错误。A、B、D选项对应正确,本题应选择C选项。
5、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发生的重要战争。成语“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C项错误,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6、后人据此史实,形成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 投鞭断流 苻坚曾自信地说:“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句话原指将所有马鞭投入江中,便可截断水流。后喻指人马众多,兵力强大。成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四种战役的介绍
1、四种战役的介绍: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围魏救赵:出自马陵之战;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山东鄄城西南的卫国城濮地区发生战斗。晋文公履行了当年在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撤,躲避楚军的攻击。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平津战役。详细解释如下: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共有四大战役,这四种排序都是有可能的,因为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战略需要,导致各战役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
3、大型战役(战区战役)可能包括若干中(方面军)、小(集团军)型战役。如太原会战包括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等,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型战役有“八一三”松沪抗战、武汉会战等,双方投入总兵力超过百万;中型战役有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百团大战等;小型战役有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等。
4、除了上述四种典型的战术之外,贯穿二战全过程的还包括坦克战、电子战、间谍战、密码战及阻击战等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武器技术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先进的战术战法层出不穷。
风声鹤唳出自哪个战役
【答案】:B 【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
【答案】:C “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战役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场著名战役——淝水之战,最早形容的是东晋将领谢玄率军在战役中获胜的场景。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集结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风声鹤唳这个成语古代哪个战争有关
1、最终,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成语“风声鹤唳”便源自此战役中秦军溃逃的情景,用来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状态。
2、【答案】B。解析: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故本题答案为B。
3、“风声鹤唳”的成语出自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战役淝水之战。当时,统一了北方的氐族前秦皇帝苻坚发兵进攻东晋;东晋兵虽少,但采取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的巧妙策略,利用前秦兵半渡淝水之际,猛烈反击;秦兵一败涂地,纷纷逃跑;晋兵乘势追杀;秦兵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追来,拼命四散逃亡,东晋以少胜多。
4、淝水之战中,秦军在溃退过程中,丢弃了甲仗和兵器,一片混乱,互相践踏而死者无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昼夜,拼命奔逃。晋军就这样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典故的由来。
本文来自作者[风扬起的思念]投稿,不代表易学品鉴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emotion123456.com/%E9%A3%8E%E5%A3%B0%E9%B9%A4%E5%94%B3%E5%87%BA%E8%87%AA%E5%93%AA%E4%B8%80%E5%9C%BA%E6%88%98%E4%BA%89%EF%BC%88%E9%A3%8E%E5%A3%B0%E9%B9%A4%E5%94%B3%E5%87%BA%E8%87%AA%E8%B0%81%EF%BC%8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易学品鉴的签约作者“风扬起的思念”!
希望本篇文章《风声鹤唳出自哪一场战争(风声鹤唳出自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易学品鉴]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自于古代那一场战争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解释:投鞭断流: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壮丽景象。据历史记载,在淝水之战中,...